2025西华大学“设计共生与未来发展”研究生学术论坛回顾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5-07-02浏览次数:21

图片
图片



研究生论坛

       2025年6月28日(13:30-17:00)由西华大学主办,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工业设计产业研究中心;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研究中心联合承办的2025西华大学“设计共生与未来发展”研究生学术论坛在西华大学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举办。

图片



 本次活动以“设计共生与未来发展”为主题,聚焦设计创新在产业升级、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领域的实践与应用,旨在搭建国际高校设计学科专家学者及研究生交流平台,推动设计学科建设水平提升。

图片


图片


 下午13:30—17:00,研究生分论坛首先由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党委书记屈立丰教授致辞,由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生导师何思俊博士、贺祥庭博士担任学术主持,通过征文入选发言者16名,包括邵阳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李韧,四川美术学院夏如松,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苏洋,西南交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丁铁成,西南交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余东宇,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欧瑞雪,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曹玥,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柯静,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学院谢宏光,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邢恺轩,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何海青,西南交通大学任曦、西南交通大学智慧城市与交通学院方斯焘、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狄美芊,四川轻化工大学美术学院张雪,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学院张蓝月。

图片



 以上16位研究生针对艺术设计助推和美乡村建设路径探索、生存和生态:基于ALCA的山地智慧生态农业系统设计、隐秘基石:三线建设中的工业设计力量、面向未来的高速列车自动驾驶:人机环协同设计与系统优化、AR技术在人机交互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产业与设计协同:气体监测设备赋能化工产业安全治理的设计研究、基于UTAUT与DPM结构方程模型的数字缅怀社区研究、基于音乐疗法的听障儿童语言学习用品设计研究、美育视域下羌族博物馆的数字文创路径研究、AI赋能下的文化遗产再现探索——以马来西亚槟城姓林桥水上社区为例、基于CiteSpace的川西林盘聚落景观可持续设计研究、包容性城市的残疾人出行权利保障——基于英国交通规划的政策研究与经验启示、基于地铁换乘非机动交通行为分析的城市交通环境设计、基于“BPS模型”的文博数媒展陈体验研究、基于网络文本挖掘的自贡燊海井旅游地形象感知、洞天福地:传统生态智慧对当代城市空间实践的启示等相关内容,围绕“设计共生与未来发展”等主题进行多角度的分享与讨论。论坛结束,结束后由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张玉萍教授颁发证书。

图片

上半场

图片

研究生论坛主持|何思俊 博士

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硕士研究生导师

图片

研究生代表

图片

李韧:艺术设计助推和美乡村建设路径探索

邵阳学院设计艺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副教授/祥明大学(韩国),在读博士研究生


 该同学对湖南6市1州2118个村庄调研,以邵阳为对象剖析乡村建设问题成因,提出“顶层设计—多主体参与—市场联动”建议,构建递进式路径模型并实证验证。研究成果被邵阳5家单位采纳,丰富理论体系,提供可复制实践范式与决策参考。


图片

夏如松:生存和生态:基于ALCA的山地智慧生态农业系统设计

四川美术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


 该同学探讨了现代生态农业推动从“生存经济”向“生态经济”转型,研究构建智慧生态农业系统设计模型,以重庆营盘村为例实践,通过LCA核算碳足迹。对比显示,该模式碳足迹82792.97kgCO₂-eq/hm²低于传统模式,且经济效益更高,为农业现代化减排提供范例。


图片

苏洋:隐秘基石:三线建设中的工业设计力量

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该同学梳理三线建设时期工业布局及脉络,剖析典型产品设计案例,探讨该政策对我国工业设计发展的影响,力求让设计史研究从单一设计视角拓展至多维视野,为三线建设与中国工业设计研究提供新方向。


图片

丁铁成:面向未来的高速列车自动驾驶:人机环协同设计与系统优化

西南交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


 该同学针对司机注意力平衡问题,研究确定注意力转移关键区域,设计抽象、警告、咨询3种MR听觉提示。32名参与者模拟驾驶实验显示:抽象MR瞬间唤醒度最高,含方向信息MR更利于转移注意力;咨询MR优化注意力平衡且提升任务感知,但主动观察频率降低。未来可基于瞳孔直径设计自适应MR

图片

余东宇:AR技术在人机交互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西南交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


 该同学为研究高速列车驾驶培训中AR-HWD界面位置及视听觉主导材料对学习的影响,48名参与者参与AR驾驶培训实验。分析发现,界面位置无显著影响;复杂学习任务中,听觉主导材料更能提升绩效、降低认知负荷;简单任务里,视觉主导材料表现更佳。研究成果可为AR-HWD界面设计提供参考,助力优化学习效果

图片

欧瑞雪:产业与设计协同:气体监测设备赋能化工产业安全治理的设计研究

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在读硕士研究生


 该同学采用事故致因模型剖析致因因素关联机制,结合人机料法环构建综合分析模型,适配化工安全特殊性。改进模型用于指导新型智能气体检测设备设计及人因工程验证,形成从理论到应用的完整方案,为提升化工安全管理、减少泄漏事故提供重要指导


图片

曹玥:基于UTAUT与DPM结构方程模型的数字缅怀社区研究

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互动媒体艺术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博士候选人


 该同学通过融合UTAUT模型与DPM模型,构建数字缅怀社区采纳假设模型,引入丧亲潜在益处为中介变量,以情感团结为调节变量,通过中国澳门与江苏483名丧亲者样本验证。发现UTAUT四变量是关键预测因素,损失导向与潜在益处起中介作用,情感团结具正向调节作用,为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图片

柯静:基于音乐疗法的听障儿童语言学习用品设计研究

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该同学探讨了融入新技术的语言学习专用产品,以满足不同听障儿童语言教育需求变化,利用穿戴式和便携性的造型,强化触觉、视觉的反馈体验,协助音乐疗法进行长期、实时和阶段性强化的语言训练。

图片

下半场

图片

研究生论坛主持|贺祥庭 博士

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硕士研究生导师

图片

研究生代表

图片

谢宏光:美育视域下羌族博物馆的数字文创路径研究

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该同学立足美育视角,融合多学科方法,通过文献、案例与实践,从文化呈现、人机共创、美育建构三方面探讨数字文创路径,创新性提出借数字技术与AI构建传统艺术与美育精神一体化发展路径,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

图片

邢恺轩:AI赋能下的文化遗产再现探索——以马来西亚槟城姓林桥水上社区为例

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该同学基于LiblibAI平台,运用LoRA模型微调技术,以社区核心元素构建提示词并结合实地照片优化,将AIGC生成图像用于设计与传播。结果表明,微调后的AI图像更贴近真实风貌,提升创作效率,虽存结构性偏差,仍为文化遗产再现的重要辅助工具,为传统社区“保存与活化”注入新动力

图片

何海青:基于CiteSpace的川西林盘聚落景观可持续设计研究

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该同学以川西林盘为对象,梳理景观研究脉络,剖析可持续发展困境。基于设计学交叉视角,采用CiteSpace计量分析、实证案例与逻辑归纳法,从四维解构问题。发现其研究历经三阶段,理论、空间认知及更新模式实现多重转型。据此提出“生态-文化-产业-社会”四位一体设计框架,及景观安全构建、农耕文化转化等策略,为地域景观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范式

图片

任曦:包容性城市的残疾人出行权利保障——基于英国交通规划的政策研究与经验启示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


 该同学探讨了全球残疾人出行保障是包容性城市建设重点,英国经数十年探索形成法律保障、技术创新与多元协同的服务模式,在包容性设计和无障碍环境建设中积累丰富经验。本文梳理英国交通规划政策及实践,总结其特点,结合中国实际从顶层设计、行动路线等层面提出优化残疾人包容性城市建设的建议


图片

方斯焘:基于地铁换乘非机动交通行为分析的城市交通环境设计

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该同学从人本视角探究环境与人口因素对地铁与慢行交通换乘行为的非线性影响,以成都为案例设计问卷,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分析发现:土地利用与社会群体特征交互显著,步行距离影响呈非线性,慢行与机动交通存在互斥性


图片

狄美芊:基于“BPS模型”的文博数媒展陈体验研究

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该同学探讨了数智时代与文化振兴背景下,博物馆展陈向数字化、沉浸式转型,本研究基于“BPS模型”分析扬州大运河博物馆观众体验,构建生理—心理—社会三维体验模型,据此从空间、视觉及时空交互重构数字化展陈,通过数字重构与媒介交互调动观众多维体验,突破传统展陈局限,打造“穿越时空”的沉浸式效果


图片

张雪:基于网络文本挖掘的自贡燊海井旅游地形象感知

四川轻化工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硕士研究生


 该同学以自贡燊海井景区为研究对象,借助在线旅游评论和网络文本挖掘技术,利用ROSTCM6、NVIVO14软件分析城市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发现游客多在冬季自驾前往,以亲子游和单人游为主,且对景区认知、情感形象感知积极。研究据此提出营销管理策略,助力景区塑造品牌、优化设施、提升体验。


图片

张蓝月:洞天福地:传统生态智慧对当代城市空间实践的启示

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该同学借NbS框架重新阐释中国古代道教“洞天福地”,揭示其“天人合一”哲学、综合性选址与“道法自然”营造技艺,实为NbS历史原型。研究剖析其哲学与实践智慧,构建与NbS全球标准的理论对话,以四川为例探讨其在成都“公园城市”规划及文化遗产活化中的应用,表明“洞天福地”作为活态遗产,可为应对气候、生物多样性等挑战提供本土智慧与实践启示



颁奖合影花絮

图片

论坛结束,由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张玉萍教授为16位演讲者颁发证书

图片
图片


一审一校:舒悦|二审二校:陈韵|三审三校: 孟凯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