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大学 “设计共生与未来发展” 系列讲座:一场设计与未来的深度对话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5-07-01浏览次数:18



西华大学 “设计共生与未来发展” 系列讲座:一场设计与未来的深度对话

2025 Xihua University “Design Symbiosi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图片


在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度融合的当下,设计学科正经历着从单一专业维度,向 “技术 - 人文 - 生态 - 产业” 多元共生创新范式的演进。2025年6月28日,西华大学主办的 “设计共生与未来发展” 系列讲座,在郫都校区图书馆学术报告厅1厅开幕,为设计领域的探索者们,搭建起交流前沿思想、碰撞创意火花的专业平台。


活动开篇:共赴设计之约

活动伊始,签到与设备调试有序开展,为这场知识盛宴做好充足准备。由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孟凯宁教授主持并介绍嘉宾,西华大学党委副书记朱兴华教授为此次活动致辞,传递对设计学科发展的深切期许,以及对到场嘉宾、师生的热烈欢迎。在温馨的合影留念中,正式开启了精彩的学术交流之旅。


嘉宾讲座:聆听多元声音


图片


图片






上半场:国际视角下的设计前沿

图片






 

上半场由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研究中副主任舒悦教授担任学术主持。


嘉宾讲座精彩呈现。日本筑波大学大学院人类综合科学研究科教授、博士生导师伊藤弘(Hiromu ITO),带来《创造可持续性的风景规划设计》(Landscape Planning that Creates Sustainable Futures),从国际前沿视角,剖析风景规划设计如何赋能可持续未来,翻译李恒异博士精准传递学术观点。伊藤老师长期致力于“以人为核心”的遗产活化路径,其“温柔风景”理论在保护历史真实性的同时回应当代社会需求,在中日多地推动了遗产旅游、社区共建与生态治理的深度融合,具有重要的学术与实践影响力。讲座围绕“观察性景观”与“行动中的遗产认知”展开讨论,结合伊藤在中日多处文化遗产地的规划实践,探讨如何通过社区参与、生活化使用与教育介入,使遗产景观成为一个可以持续生成认同、记忆与公共价值的空间体系。重点将放在景观如何从历史资源转化为当代文化载体,并在此过程中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动态平衡。


图片


第二位演讲嘉宾是韩国南首尔大学视觉信息设计系主任、研究生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郑秉国教授(Jeong Byoung Guk),以《适用技术的融合设计 - 面向发展中与欠发达国家共生的设计技术开发案例研究》(Convergence Design with Appropriate Technology)为题,以“人类平等”为理念,分享适用技术融合设计的案例与实践路径,探讨如何通过创意设计课程,为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带来实际福祉,期间跟在场听众开展了多次有趣的互动,演讲过程由陈嘉欣博士翻译。


图片





下半场:多元领域的设计探索

图片



 

下半场,由工业设计研究中心武月琴教授担任学术主持。


韩国祥明大学数字漫画影像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金志勋(Kim Chee - Hoon)教授,带来《从科幻内容看未来 —— 以技术发展为中心》(The Future Through the Lens of Science Fiction),挖掘科幻与设计、技术融合的潜力。未来学家预测人工智能奇点即将到来,带来巨大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欧盟制定《人工智能法案》,规范AI应用,保障伦理安全。科幻可以成为了解与想象未来社会、眺望未来的途径之一,也可以是批判现实社会的辅助工具。科幻作品通过未来世界的想象,展现人类与技术共生的多样可能,为我们理解未来提供了重要启示。演讲过程由陈嘉欣博士担任翻译,传递学术思想。


图片


最后一位演讲嘉宾是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闽江学者领军人才,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博士后,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创意产业学院数字媒体设计博士胡斌,演讲聚焦《协同设计:面向大湾区青少年群体的交互设计研究》(Collaborative Design: A Study on Interaction Design for Youth Groups in the Greater Bay Area),探讨交互设计在特定群体中的应用,为设计实践拓展思路。研究结果发现大湾区儿童及青少年工作坊中构建的游戏设计元素成为受众群体与设计师之间沟通的桥梁,从而最终协助大湾区儿童及青少年群体提升其认知与就诊体验等。上午的活动圆满结束,但关于设计的思考仍在持续深化,不断激发新的探讨与灵感。


图片

本次论坛以“设计共生与未来发展”为主题,上午四位嘉宾从景观设计、产品设计、影像设计、用户研究等层面共同呈现了设计的学科内涵与交叉学科的社会属性。在风景规划领域,提出“生态修复+文化记忆”的双重建构模式;适用技术研究揭示了低造价、高适应性的技术融合方案;科幻与技术发展的对话指出,文学想象正反向塑造技术演进路径,并警惕次生的社会问题;大湾区案例则证明,以游戏化理论为基础,协同设计能有效激活青少年对博物馆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四场讲座共同印证:未来设计必须跨越“专业-地域-代际”边界,在技术创新中植入人文关怀基因,最终实现“科技向善”与“生态智慧”的共生共荣。


图片



图片


一审一校:舒悦|二审二校:陈韵|三审三校: 孟凯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