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未来乡村与可持续设计学术论坛圆满结束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3-11-01浏览次数:89

2023未来乡村与可持续设计学术论坛圆满结束

论坛花絮

       10月24日上午九点,由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一一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研究中心主办,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承办,四川乡村振兴与社区治理实践中心、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世界遗产工作委员会协办的“2023未来乡村与可持续设计学术论坛”在西华大学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一厅成功举办。本次论坛是在全面深化乡村振兴,实现“三农”问题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聚焦未来乡村建设发展与可持续设计研究领域的一次重要学术会议,论坛主题为“未来乡村与可持续设计”,论坛分为主论坛,青年学者论坛、研究生论坛3个单元。

  上午主论坛开幕式由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党委书记屈立丰教授致辞,美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张玉萍教授、美术与设计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熊必刚、蒲江县甘溪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曹敏莉一行,以及40余名专家、学者、各高校嘉宾及200余名师生共同出席开幕式。上午9:00-12:30主论坛由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舒悦教授担任学术主持,邀请了包括中央美术学院丁圆教授、西南民族大学赵兵教授、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景观院总建筑师张静女士、四川师范大学彭文斌教授、四川美术学院皮永生教授,五位专家围绕“艺术触发乡村复兴”、“民族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以汉藏羌彝走廊为例”、“田园与城市共美”、“何以乡贤? 记忆场与乡村微型博物馆的构建”、“设计驱动未来乡村发展”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下午分论坛开幕式由西华大学副校长费凌教授致辞,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党委书记屈立丰、副院长张玉萍教授,以及10余所高校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共同出席。下午13:40-16:00青年学者分论坛,由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生导师陈旭黎博士担任学术主持,邀请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徐澜婷、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助理教授罗施贤博士、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丁先尧博士、四川旅游学院讲师吴林家博士、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贺祥庭博士、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在读博士宋宸,针对“川西高原现代农业驱动乡村振兴模式研究——以德格县为例食物·景观·建筑——濑户内海艺术节与乡村社区协同发展案例赏析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恢复性环境设计方法研究基于游憩环境适宜性的川西林盘游憩机会谱构建研究文化IP视角下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及挑战基于环境特征感知的城乡蓝绿空间恢复性研究等相关问题进行细致探讨。

         16:00-18:00研究生分论坛,由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生导师董启迪博士担任学术主持,通过征文入选发言者10名,包括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沈枫耘、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任丽蓉、侯翠杰、宋祎璇,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廖碧霞、王珊珊、刘业可、邓金福、高侗、李强,分别关于传统与转型构建川西林盘民居更新的生态适应性策略乡村度假酒店设计赋能乡村振兴:Z世代视域下乡村度假酒店空间设计研究农文旅融合背景下川西林盘体验式景观设计策略研究乡村振兴战略下羌族传统图案的视觉审美价值有机织补:文旅融合下的传统村落更新设计方法研究美丽村绘:乡村墙绘艺术的美学营造与设计赋能乡村特色产业价值共创的概念、逻辑与机制多维度协同美育:乡村振兴的活力与创新川蜀熊猫文化视域下乡村旅游振兴的数字化路径研究达州场镇型传统村落三生空间构成及形成因素以达州鲁家坪村为例等相关内容,围绕未来乡村与可持续设计大主题进行多角度的分享与讨论。

 本次论坛,包括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工商学院、四川师范大学、艺术职业学院等10余所兄弟院校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共计300多人次现场参与论坛,并参与未来乡村建设与发展相关问题探讨,获得良好交流与互




专家论坛

屈书记致辞

专家论坛主持 | 舒悦

丁圆 中央美术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艺术触发乡村复兴》

 丁圆教授指出文化艺术既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精神生活需求,也是一种生产力和思维方式,可以吸引人才和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以艺术原创视角来思考如何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现状问题入手,指出即使采用“艺术家+艺术品+艺术活动”的策略吸引游客前来体验,但仍存在“入不敷出”的现象,需要依靠政府资助。在艺术乡建中要以服务于当地乡村的物、人、产业为基础主线,从德国卡塞尔、三原县柏杜村、平江县丽江田园综合体等案例分析和社会实践的经验总结,详细阐明艺术振兴乡村的策略和方法,乡村建设没有模式,只有专项策略与专项方法进行一事一议。

张静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景观院 高级工程师/总建筑师

《田园与城市共美》

 张静女士指出公园城市需要乡村表达,乡村振兴离不开城市参与,特别是现代美学轻轻放入。借助4个实践案例分享青山绿水、田园乡村、消费场景、美学营造心得。其中以深圳作为高密度城市的代表打造大湾区都市型田园生活目的地;在红砂村改造中以花香农居的花卉为主题,在产业升级的背景下用美学的思维来进行城市后花园设计;在崇州乡村建筑风貌规划中以创意商场、乡村幼儿园等为发散点,辐射乡村生活圈,探讨打造未来乡村新空间。因地制宜的将现代美学思维融入城乡建设中。

彭文斌 四川师范大学 教授/博士生导师

《何以乡贤? 记忆场与乡村微型博物馆的构建》

 彭文斌教授作为人类学方面的专家详细介绍了乡村建设运动的历史进程与杰出代表,指出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美丽乡村的实践过程。以傅葆琛先生为点讲述了平民教育思想和乡村教育实践在近代产生的广泛的影响,以双流区永安镇乡村文化站的“平民教育家傅葆琛先生展馆”策划为案例。强调乡贤的示范性与博物馆的“型构”(enframing)体现了“记忆场”的具象与叙事过程,对于乡村典范的叙事具有相当的延展意义。

皮永生 四川美术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设计驱动未来乡村发展》

 皮永生教授指出新时代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设计驱动乡村实现绿色减贫,在手艺活化、风貌还原、农产品价值提升等方面积累了经验。强调从“绿色减贫”到“乡村设计”,未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需要秉持绿色化、数字化、在地化、人本化,以设计赋能未来乡村智慧生产生活场景。结合在成渝双城经济圈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展开的设计实践进行详细阐述。

赵兵 西南民族大学 教授/博士生导师

《民族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以汉藏羌率走廊为例》

 赵兵教授指出汉藏羌彝走廊地带属于垂直地域分异特征最明显的区域之一,是我国民族文化生态形式丰富的典型区域,该区域内的民族传统村落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保护潜力巨大。以村落语境下的汉藏羌彝走廊地带民族融合指出历史上,汉藏羌彝走廊属于民族迁徙流动的通道,研究村落语境下的汉藏羌彝走廊地带民族融合发展。强调传统村落的价值核心是生产生活中的历史文化遗产。呼吁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中采用集中连片式保护利用、分散独立保护方式保护利用、数字化虛拟式保护利用的多种方式,共同探讨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路径、策略与未来!




青年学者分论坛

费校长致辞

青年学者分论坛主持 | 陈旭黎

贺祥庭博士/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

《文化IP视角下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及挑战》

 贺祥庭老师从故宫文化IP的成功实践之后其他文化IP大多短暂存活后濒临破产的困境这一问题出发,指出目前文化IP与游戏和食品设计结合的成功率较高,通过AHP层析分析法+深度访谈的方式指出创意群体中平均年龄30+的人群是创作主体,最后从政府与专门机构、公众、创作者三个角度提出相应建议。

徐澜婷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师

《川西高原现代农业驱动乡村振兴模式研究一以德格县为例》

 徐澜婷老师从产业驱动是有效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驱动力入手,指出乡村地区的地方产业具有强烈的经济、社会和空间等“内生发展”驱动的特征。德格县为例从自然条件、交通条件、人力资源、现有产业4个方面对德格县现状进行分析,从生产标准和体系、农产品品牌升级、农产品加工产业等方面提出建议,强调高原现代农业产业必须坚持环境友好型标准,拒绝破坏高原生态环境,将产业和老百姓融入到乡村振兴中来。

罗施贤 博士/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助理教授

《食物·景观·建筑-户内海艺术节与乡村社区协同发展案例赏析》

 罗施贤老师着眼于如何促进自然保护地的乡村社区协同发展这一重要的议题,以濑户内海艺术节为例,探讨了该自然保护地的乡村社区协同发展,分为食物、景观、建筑三大模块进行详细分析,从在地食材、景观艺术装置、功能性景观小品、废物再利用的公共装置、美术馆、废旧建筑的改造等方面进行阐述。

丁先尧 博士/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恢复性环境设计方法研究》

 丁先尧老师恢复性环境理论为理论基础,将ART(注意力恢复理论)理论, VR(虚拟现实)两者进行有效的结合,通过SPSS层次分析法构建AHP模型,通过UE4软件对虚拟复愈性场景进行实现,指出远离、吸引和兼容各指标具有差异,恢复性环境能够达到改善使用者心理和情绪状态的目的。

吴林家 博士/四川旅游学院艺术学院讲师

《基于游憩环境适宜性的川西林盘游憩机会谱构建研究》

 吴林家老师对广义林盘与狭义林盘进行定义区分,以国家提出的乡村振兴相关战略为背景,结合林盘特性指出游憩机会谱分为物理环境、社会环境、管理环境三层次,五标六类的模型。以温江鱼凫村为策略应用场地提出构建游憩机会谱与功能分区优化途径,为不同游憩环境匹配更为合适多样的游憩机会.

宋宸 在读博士/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基于环境特征感知的城乡蓝绿空间恢复性研究》

 宋宸基于健康因素背景,风景园林学科背景,政策背景,蓝绿空间需求背景,提出环境感知与恢复性效应感知。从城市蓝绿空间视觉要素、乡村蓝绿空间视觉要素、城乡蓝绿空间听觉要素、城乡蓝绿空间视听要素四个方面进行定量研究,构建环境评价模型。

青年学者合影




研究生学术论坛

研究生学术论坛主持人 | 董启迪

廖碧霞

《传统与转型——构建川西林盘民居更新的生态适应性策略》

 廖碧霞同学通过生态学的角度探究了适应的聚落生态系统、林盘的生态住居模式与生态系统特征,从林盘民居的单体建筑、院落空间、建筑材料三方面探究传统林盘民居的生态适应性特征,从文化延续林盘社区有机重构三个方面分别对川西林盘民居的生态适应性策略进行阐述。

沈枫耘

《乡村度假酒店设计赋能乡村振兴:Z世代视域下乡村度假酒店 空间设计研究》

 沈枫耘同学以Z世代为乡村度假旅游的拟定主题,精准匹配消费者群体及相应的消费需求,提供相应度假酒店提供服务。针对项目的区位、环境、民俗等条件,提出营造特色体验空间和节约成本的营造策略。结合目标群体的生活方式,在景观设计和室内设计上进行针对性乡村度假酒店设计。

刘业可

《农文旅融合背景下川西林盘体验式景观设计策略研究》

 刘业可同学围绕川西林盘的景观体验现状提出从“三生一化”理念维度解析林盘景观结构单元,运用通感理念建构通感体验式景观模型强化景观体验层次,以不同的设计策略强化不同景观类型的多感官审美体验、娱乐体验、教育体验和遁世体验,以此保护川西文化特色,提升游客对林盘的景观文化认同

任丽蓉

《乡村振兴战略下羌族传统图案的视觉审美价值》

 任丽蓉同学关注512地震后和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羌族文化现状,通过对羌族的传统的图案的梳理,挖掘其图案的文化内涵,包括图腾崇拜、宗教信仰、和哲学观念等,以抽象概括的方式搭建电子数字平台,解读图案所体现的审美意识和价值。

王珊珊

《有机织补:文旅融合下的传统村落更新设计方法研究》

 王珊珊同学将近年来文旅下乡村的发展趋势、发展态势入手,以羌寨为例,针对乡村碎片化、截断式等问题提出有机织补的方法,包括地域空间网络织补,社会文化网络织补和自然生态网络织补,以期促进村落的有机化,推动村寨在乡村文旅共荣共生路上探寻未来传统的村落更新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侯翠杰

《美丽村绘:乡村墙绘艺术的美学营造与设计赋能》

 侯翠杰同学从国内外关于墙绘艺术赋能乡村美学营造的渊源与发展脉络的系统性梳理,以四川师范大学在乡村墙绘艺术营造美丽乡村的实践案例进行改造前后的对比研究,强调墙绘艺术的美学赋能价值,指出艺术墙绘为乡村增添艺术氛围与美感,更是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媒介

邓金福

《乡村特色产业价值共创的概念、逻辑与机制》

 邓金福同学通过三瓜公社的电商产业模式与袁家村的村集体组织带动模式两个产业模式案例进行研究,归纳出当下乡村特色产业的两个主要领域为传统型与创新型,总结出“价值主张提出——氛围营造——资源平衡——社会价值共识——经济价值创造——社会价值输出”机制并以贵州凯里的案例进行呼应,提出特色产业发展路径。

宋祎璇

《多维度协同美育:乡村振兴的活力与创新》

 宋祎璇同学通过对成功的乡村振兴案例——“凡朴生活”中美育活动的实施方式、效果和经验教训进行重点研究,提出可行的美育策略和方法——注重美育培养、培育美育人才等,以增强乡村文化的活力和魅力,打造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乡村品牌,提升乡村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促进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高侗

《川蜀熊猫文化视域下乡村旅游振兴的数字化路径研究》

 高侗同学针对现有乡村旅游业发展动力匮乏的问题,对熊猫基地进行田野考察,提出以数字化的形式让熊猫文化与乡村旅游达成“双轨互促”。通过乡村旅游业与熊猫文化紧密结合,以此振兴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扩大文化的传播力度。

李强

《达州场镇型传统村落三生空间构成及形成因素-以达州鲁家坪村为例》

 李强同学从根据实地调研从多方面对鲁家坪村的三生空间关系进行分析,从生产空间、生态空间、生活空间剖析三生空间的产生因素,指出在新的地理环境下,移民文化、巴文化、历史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下,共同塑造了鲁家坪村的三生空间。

研究生合影




内容审核:舒悦

 内容编辑:范钰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