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未来乡村与可持续设计学术论坛议程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3-10-21浏览次数:70

2023未来乡村与可持续设计学术论坛议程 


论坛

时间

9:00-12:00


青年学者分论坛

时间

1350-1550


分论坛学术主持

陈旭黎

 

分享嘉宾

徐澜婷、罗施贤、丁先尧

吴林家、贺祥庭、宋



研究生学术论坛

时间

16:00-18:00


分论坛学术主持

董启迪

 

分享人

廖碧霞、沈枫耘、刘业可、任丽蓉、王珊珊

侯翠杰、邓金福、宋祎璇、高侗、李强


时间

20231024900-1800

 

地点

线下:西华大学图书馆报告厅一厅

 

主办单位

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研究中心

 

承办单位

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支持单位

四川乡村振兴与社区治理实践中心

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世界遗产工作委员会


参会联系方式

舒悦 13688105001 

        

        本次论坛由成都市哲学与社会科学重点基地——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研究中心主办,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承办,四川乡村振兴与社区治理实践中心、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世界遗产工作委员会协办。本次论坛会期1天,上午为主论坛,下午为分论坛——分别邀请了5位专家,6位博士,10位硕士研究生参与本届论坛,以未来乡村与可持续设计为主题,共同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中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期待各位专家学者通过这个平台发表各自的真知灼见,为推进中国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一:


主论坛嘉宾


丁圆 中央美术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博士,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学院景观学系系主任、12工作室责任导师。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环境设计艺委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园林景观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策划和后评估分会常务理事,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教育工作委常务理事,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论与历史专委会理事,中国流行色协会建筑环境色彩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文化发展促进会环境艺术院副院长,中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37委员,《中国园林》编委会编委等。

《艺术触发乡村复兴》

        文化艺术既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精神生活需求,也是一种生产力和思维方式,可以吸引人才和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因此,从艺术原创视角来思考如何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案例分析和社会实践的经验总结,进一步阐明艺术振兴乡村的策略和方法。


赵兵 西南民族大学 教授/博士生导师  

      西南民族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民委教学名师。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中国少数民族区域规划与区域经济博士生导师和民族学博士后流动站导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会理事、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山地城乡规划分会委员、中国城市经济学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传统村落评审技术审查专家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建筑类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重大项目子课题和年度项目共五项,主持四川省科技支撑项目、四川省科技攻关项目、四川省软科学面上项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委托项目和地方政府委托项目等城乡规划设计类项目49项,公开出版城乡规划类相关学术专著6本,发表规划类论文47篇,其中核心期刊24篇。主持项目成果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国家民委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主研项目成果获得四川省第十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国家民委社科调研成果二等奖、优秀奖和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主持教学成果获全国民族院校教学成果三等奖。主讲《城市经济学》、《建筑经济与管理》、《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等专业课程先后获得四川省首批一流本科课程、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四川省精品资源共享课、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团队和四川省委组织部好课程。

《民族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以汉藏羌彝走廊为例》

         汉藏羌彝走廊地带属于垂直地域分异特征最明显的区域之一,是我国民族文化生态形式丰富的典型区域,该区域内的民族传统村落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保护潜力巨大。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领下,研究村落语境下的汉藏羌彝走廊地带民族融合发展,共同探讨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路径、策略与未来!


张静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景观院 高级工程师/总建筑师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景观院、公园城市创新研究中心、深圳院景观院总建筑师。四川省优秀青年工程勘察设计师,四川大学、重庆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校外研究生授课教授。中国建筑学会风景园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园林学会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分会委员、四川省勘协生态风景园林协会副主任、深圳市建工署入库专家、四川省建设厅专家、重庆市建设聘专家。

《田园与城市共美》

        公园城市需要乡村表达,乡村振兴离不开城市参与,特别是现代美学轻轻放入。借助4个实践案例分享青山绿水、田园乡村、消费场景、美学营造心得。


彭文斌 四川师范大学 教授/博士生导师  

         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师范大学遂宁校区文化产业管理学系主任。旅居加拿大人类学家。曾任重庆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人类学中心执行主任,滇西科技师范学院首席教授,兼任温哥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是美国亚洲研究会资深会员、中国民族学会、人类学会理事、西南民族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中国西南知识思想史、族群研究、旅游人类学、灾难人类学、饮食人类学,在相关领域出版著述和论文多篇,并长期担任《西南民族大学学报》、《青海民族研究》、《民族学刊》、《前沿》等刊物的栏目主持或编委负责人。

《何以乡贤?记忆场与乡村微型博物馆的构建》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美丽乡村的实践过程。乡贤的示范性与博物馆的“型构”(enframing)体现了“记忆场”的具象与叙事过程。双流区永安镇乡村文化站的“平民教育家傅葆琛先生展馆”策划即是一例。


皮永生 四川美术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博士、教授、正高级工业设计师,四川美术学院硕博士研究生导师,入选首届重庆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重庆市艺术教育协会设计分会副会长,重庆市社区教育发展促进会副会长,重庆市工业设计协会常务理事。建构绿色可持续设计范式,聚焦设计驱动乡村振兴。主持国家社科艺术学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省级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7项;成果获省部级领导批示;出版著作7部;发表论文4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7项;获全国美展进京作品1项,省部级及协会奖项20余项。主持省级教学改革重点项目2项;省级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项目1项;主讲国家级一流课程《绿色与社会创新》等;获教育部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优秀教改论文二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重庆市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优秀成果奖1项。

《设计驱动未来乡村发展》

        新时代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设计驱动乡村实现绿色减贫,在手艺活化、风貌还原、农产品价值提升等方面积累了经验。未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需要秉持绿色化、数字化、在地化、人本化,以设计赋能未来乡村智慧生产生活场景,并在成渝双城经济圈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展开了设计实践。


论坛主持人

舒悦 教授/硕士生导师

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环境设计系主任,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成都市社会哲学社科基地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二:


青年学者分论坛嘉宾

徐澜婷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师

《川西高原现代农业驱动乡村振兴模式研究——以德格县为例》

         随着乡村振兴实践向纵深推进,产业驱动是有效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驱动力,本研究聚焦川西高原德格县,基于产业经济学和城乡规划学的双重视角,利用当地独特自然资源和气候特点,以环境为友,通过标准化的生产体系、农产品品牌升级、农产品加工产业延长产业链来实现传统农业产业提档升级,发挥现代农业在乡村振兴中驱动作用。


罗施贤 博士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助理教授

《食物·景观·建筑——濑户内海艺术节与乡村社区协同发展案例赏析》

        如何促进自然保护地的乡村社区协同发展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目前,对于该问题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宏观层面指导保护的相关法规以及协调发展的理论措施。然而,对于微观层级,在特定区域的自然与人文资源背景下,有哪些可行的方法和成功的案例可以作为借鉴较少有研究分享和探讨。本文通过实地调查、资料收集以及归纳总结的方法探讨了日本濑户内海艺术节如何促进了该自然保护地的乡村社区协同发展。研究结果基于食物、景观、建筑三大途径,以及生产、食用、学习、参访、环保、联系、艺术、生活、回忆九个主题来进行了阐释。最后,提出了对我国的启示,以期更好地推动我国在自然保护地的乡村社区的保护与发展工作。


丁先尧 博士

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恢复性环境设计方法研究》

        恢复性环境是指能够促进人类恢复和修复心理和生理健康的环境。恢复性环境对于减轻压力、提高生产力和促进幸福感等方面都有积极的影响。本研究基于ART(注意力恢复理论)理论,使用VR(虚拟现实)内容作为一种媒介,将两者进行有效的结合,将恢复性环境呈现在VR设备中。达到改善使用者心理和情绪状态的目的。


吴林家 博士

四川旅游学院艺术学院讲师

《基于游憩环境适宜性的川西林盘游憩机会谱构建研究》

        从游憩环境适宜性出发,根据自然程度、服务程度、管理程度、安全程度、可达程度根据五个等级将乡村游憩环境分为近郊自然型乡村、近郊半自然型乡村、近郊开发型乡村、远郊自然型乡村、远郊半自然型乡村、远郊开发型乡村六大类,初步构建了川西林盘乡村游憩机会谱。在此基础上以具有普适性的成都市温江鱼凫村为例,对其环境状况进行十二个月实地监测分析。并根据游憩机会谱三个序列:物理环境、社会环境、管理环境进行分类评价。研究结果为不同游憩环境匹配更为合适多样的游憩机会,期以从机会谱出发推动林盘有效提档升级,也为明晰农村发展方向提供有效指导,将乡村旅游分类从游憩角度提供新的思路


贺祥庭 博士

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

《文化IP视角下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及挑战》

        文化知识产权(文化IP)作为连接、融合的桥梁,可以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创造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赢。因此,在传统村落等特定领域中,对文化IP的合理介入引起了广泛关注。然而,在故宫文化IP的成功实践之后,其他类型的发展却鲜有强势表现,大多处于不为人知的境地,甚至有的面临破产。本研究将通过层次分析法和半结构式访谈,深入探索传统村落或遗产保护语境下文化IP发展模式的优先原则,以及影响创意群体参与意愿的关键要素和原因。这将为提升文化IP在传统村落中的可行性提供有力支撑,并为文化保护、互动和展示的一体化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宋宸  在读博士

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在读博士

《基于环境特征感知的城乡蓝绿空间恢复性研究》

        当前,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公园城市建设更加关注公众健康,对城市和乡村提出了美丽宜居的更新更高要求。城乡自然环境与人群的健康水平密切相关,接触蓝绿空间对人们的健康恢复具有积极作用。同时,自然环境的特征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健康,但还缺乏针对整合要素特征和空间特征对蓝绿空间恢复性效应进行的更为科学、全面的研究。因此,以城乡蓝绿空间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综述法、实地调研法、问卷调查法、联合分析法、现场试验法、模型构建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如何从感知视角来建立蓝绿空间环境特征影响恢复性效应的作用过程、评判城乡蓝绿空间环境特征的关键要素有哪些、城乡蓝绿空间类型及环境特征对恢复性效应的影响是否具有差异、能否通过模型构建来阐明环境特征与恢复性之间的定量关系,对这四个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该研究为城乡恢复性环境的营建和改善提供了科学依据。


青年学者分论坛学术主持人

陈旭黎 博士/硕士生导师  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师


三:


研究生学术论坛

廖碧霞

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传统与转型—构建川西林盘民居更新的生态适应性策略》

        传统的川西林盘民居具有独特的文化及生态特征,如何在实现双碳目标及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工作的推进下,促进川西林盘民居更新的模式转型与生态适应性策略构建,能够有效推进乡村生态体系建设。基于生态适应性理论,通过田野调查与综合分析,以生态学角度介入川西林盘民居更新研究,根据林盘民居的生态系统特征梳理,从林盘民居的建筑结构、院落空间、建筑材料三方面分析其建成环境中的生态适应性特征。提出以“文化延续”构建适应传统与特色的民居建筑空间;以“林盘社区”构建适应生产与生活的院落邻里空间;以“有机重构”构建适应材料与技术的新单元空间三大林盘民居更新的生态适应性策略,重构低耗能、绿色、生态的民居更新适应性模式。


沈枫耘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乡村度假酒店设计赋能乡村振兴:Z世代视域下乡村度假酒店空间设计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度假作为未来乡村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方向,在加速城乡要素流动、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乡村主体价值方面具有独特作用。此外,在全球消费市场的年轻化的趋势下,Z世代逐渐成为消费市场的主力军。因此,本研究旨在以Z世代视角展开乡村度假酒店空间设计研究,打造Z世代喜闻乐见的乡村度假酒店空间。通过深入解析Z世代群体特点及分析项目场地的地域性特征后进行设计转换。具体而言,研究以新疆喀纳斯贾登峪地区Z次方度假酒店为研究案例,探讨如何打造与场地相融且蕴含地域性文化的乡村度假酒店空间。该设计旨在推广青年度假风潮,提高乡村文化及生活方式在该群体中的适配度,助力乡村旅游业把握住未来消费群体、赋能乡村振兴战略。


刘业可

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农文旅融合背景下川西林盘体验式景观设计策略研究》

        在乡村振兴、数字赋能、体验兴盛的叠加背景下,乡村文旅景观体验形式面临转向。川西林盘作为一种特殊的乡村聚落形式,既有着更新和活化的自身发展需求,也有振兴的义务。针对旅游观光型林盘景观体验模态不足、对景观体验需求挖掘不充分的问题,通过文献分析、田野考察、比对研究、数据分析等方法,针对林盘内的生产、生活、生态、文化四个维度展开田野考察,充分挖掘体验者对川西林盘景观的体验需求。尝试构建旅游观光型林盘体验模型,从多层次体验出发,提出旅游观光型林盘体验式景观的设计策略。为川西林盘塑造景观体验适宜性形态组织,建构未来乡村景观的空间特色和精神意义.


任丽蓉

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乡村振兴战略下羌族传统图案的视觉审美价值》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及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国家颁布的对西部地区进行政策扶持,羌族文化的延续有了强有力的保障。本课题通过对羌族传统图案的研究,发现其图案的文化内涵,解读其图案所体现的审美意识和价值,有利于增强人民对乡土文化的归属感和文化自豪感。


王珊珊

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有机织补:文旅融合下的传统村落更新设计方法研究》

        自乡村振兴战略与文旅融合发展思路依次被提出,文旅融合成为传统村落振兴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文旅业在给乡村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刺激传统村落急速更新,在更新过程中,各网络系统出现“断裂死网”等问题;为恢复传统村落各个网络自身以及相互之间的关联,经研究决定引用“有机织补”的方法作为村落更新设计的工具,希望能够通过“有机织补”的方法完善传统村落的发展网络,让村落活化更新并实现可持续的韧性发展。


侯翠杰

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美丽村绘:乡村墙绘艺术的美学营造与设计赋能》

        艺术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实施、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本文着重讨论四川师范大学如何用艺术设计中生动而高效的墙绘艺术方式来营造美丽乡村的案例,旨在助力新时代新征程的“三农”工作和探索高质量高水平地为乡村营造进行美学赋能与艺术设计


邓金福

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乡村特色产业价值共创的概念、逻辑与机制》

        当前以特色产业为支柱的乡村特色产业价值共创的发展模式正在兴起。得益于自媒体、社交媒体平台和电商平台的发展,生产段和消费端进一步结合,消费者紧密参与到乡村产业的研发、设计、生产等价值创造环节以区别传统乡村生产无法销售的情况;在消费阶段,生产端与消费端的互动影响产业绩效和品牌的形象进而形成价值共创闭环。在这一逻辑下,未来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可以按照价值共创的理念进行探索,以社交媒体为平台连接生产端和消费端,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和配套设施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宋祎璇

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学院在读研究生

《多维度协同美育:乡村振兴的活力与创新》

        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着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困境。美育作为一种培养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教育方式,可以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意。通过研究美育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机制和实践经验,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可行的美育策略和方法,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文旨在通过对成功的乡村振兴案例中美育活动的实施方式、效果和经验教训的重点研究,提出可行的美育策略和方法,以增强乡村文化的活力和魅力,打造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乡村品牌,提升乡村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促进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高侗

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川蜀熊猫文化视域下乡村旅游振兴的数字化路径研究》

        针对现有乡村旅游业发展动力匮乏的问题,探讨乡村旅游业的文化型产业升级可能性,将川蜀熊猫文化引入周边的乡村旅游中。利用文献研究法、用户访谈法、问卷调研法、田野调查法等,对熊猫文化基地的工作人员进行访谈,并收集相关用户的调研问卷,分析其中用户旅游消费动因,同时寻找乡村的典型特征,挖掘乡村旅游与文化的结合点,以数字化的形式实现熊猫文化与乡村旅游“双轨”互促。通过对乡村结构特征与熊猫文化的分析,验证了熊猫文化的旅游体验设计在乡村振兴领域的可行性。通过用户体验设计路径,能提升乡村旅游业与文化的关联度,在振兴该乡村旅游业的同时,又有效扩大该文化的传播度。


李强

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达州场镇型传统村落三生空间构成及形成因素—以达州鲁家坪村为例》

         通过对鲁家坪村落文化和村落空间的田野调查,发现村落分布在浅丘缓坡上,村落独特的景观元素、文化精神和社会历史等构建了以丘陵、水体为主的生态空间,以旱地、农田、树林和堰塘等为主的生产空间,以民居、院坝、街道等为主的生活空间;并表现出其三生空间具有同心圆特征和互相交错的特征,分析三生空间的形成原因发现:移民文化塑造生活空间,因地制宜塑造生产空间,历史与政策塑造生态空间。研究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探析鲁家坪村落三生空间特征与形成原因,目的在于为此类传统场镇村落保护与开发作参考。


研究生论坛主持人

董启迪 博士/硕士生导师 

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师